发布时间:2015-10-09 发布者:谭洪论 浏览次数:52
(一)毛主席留给我们的 ?xml:namespace> 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、床单和拖鞋,都补丁摞补丁;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毛主席带头不吃肉;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,直到牺牲等等。看到这些,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,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。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?论功劳,谁能功盖毛泽东;论权力,中国何人至上?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,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。 (二)周恩来向农民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,生活仍很困难。有一次,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,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。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,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。周恩来知道后,严肃地批评小魏说:“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?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,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,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。”第二 天,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,向农户道歉,并亲自付了钱。 (三)周总理“宴”事 1958年7月,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。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,日夜操劳,感到过意不去,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,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。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,只是些瓜菜而已。尽管这样,在吃喝将近结束时,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:“向民同志,你一月的收入,我清清楚楚。这样一顿饭,你请不起,还是让我出钱,算我请客吧!”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,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。 (四)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 石门,在广州城之西,距市中心十四公里。“石门返照”早在宋、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。不过,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、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。吴隐之(?一413年),字处默,东晋濮阳鄄城(今山东省鄄城北)人,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。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、征虏将军参军、卫将军主簿、晋陵太守、秘书监、御史中丞、左卫将军、广州刺史、度支尚书、太常、中领军等官职。他一生廉洁俭朴,堪为清官楷模,关于他的故事,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。 (五)毛泽东教子 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,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。对于毛泽东教子,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。信一开始,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,因为这之前,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,毛泽东都没有回信。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"教育"孩子的口气,而是“建议”。建议他们“趁着年纪尚轻,多向自然科学学习,少谈些政治”。毛泽东认为“只有科学是真学问”。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,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,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。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。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,“你们有你们的前程……我不想来干涉你们,我的意见,只当作建议”。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将来,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。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“只有科学是真学问,将来用处无穷”。这个“爱心”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,但没有大道理,非常朴素。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。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,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,都不出这个套路。 对于特殊家庭、特殊身份,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,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:“人家恭维你抬举你,这有一样好处,就是鼓励你们上进;但有一样坏处,就是易长自满之气,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的危险性。”天下人怎么教子,各有各的方式,各有各的态度。特殊身份的人怎样教孩子,给人的启示性最大。个人欲望,家族欲望,权力世袭,封建糟粕……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。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?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?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?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?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,给人的启示太大了。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,可能要求更严一些。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,还参加过柏林战役,接受过斯大林的表彰;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。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,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。 (六)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。他那刚直不阿,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,搏击豪强,维护穷民的行为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,几百年来,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,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。 史书上记载“海刚峰不怕死,不要钱,不吐刚茹柔,真是铮铮一汉子。”海瑞的一生,确是反对贪污,反对奢侈,主张节俭,生活朴素。可是,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。严嵩父子虽然垮了,但从宫廷到地方,依然贿赂公行,横征勒索。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,就禁止学生送礼。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,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,如均平徭役,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其中最让人敬佩的,是反对贪污。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。所谓“常例”,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,作为县官的律贴。他反对行贿,自己从来不干。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,他愤然道:“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,难道就都不升官?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? 又难道都不降官?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?”又说;“充军也罢,死罪也罢,都甘心忍受。这小偷行径,却干不得!”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,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,以便进京行贿,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。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,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,其他一概裁革。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,他“布袍脱粟,令老仆艺蔬自给。”作巡抚时,拒绝人家送礼,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。他作官多年,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。有一天,海瑞买了两斤肉,为母亲过生日。总督胡宗宪听到后,大为惊奇,对别人说道:“昨闻海令为母寿,市肉二斤矣,盖笑之也。”罢官到京听调时,穿的衣服单薄破烂,吏部的熟人劝他,才置了一件新官服。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,除了母亲死时,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,没有买过一亩地,买过一所房子,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,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。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,兵部送来柴火银子,一算多了七钱银子,他还让退回去。死后,“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,只见葛帏敝帐,有寒士所不堪者,为叹息泣下。”同官替他清点遗物,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(一说只有十多两),绫、绸、绢各一匹。“贫无可给棺椁,士大夫醵金以殓。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,祭于涂,累数百里不绝。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,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,受到后人们的怀念、崇敬、爱戴和拥护。几百年来,海瑞的事迹,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西周,“廉”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。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,裁断高下优劣。到了春秋战国,各诸侯国将“不慈孝父母,不长弟于乡里,骄躁淫暴,不用上令者”纳入巡察之列,要求官员清正廉洁。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、严于执法、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。 |